建工七七基金发展示意图一
建工七七基金发展示意图二
《betway必威报》
如果你问90后,母校是什么?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母校就是一个自己抱怨了四年却不容外人说半句不好的地方。如果你问80后,母校是什么?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母校是我行走江湖的底气,她予我知识更予我做人的智慧;她让我出发又不断提醒我不要忘记为何出发……当问及50后,母校是什么?77年考入甘肃工业大学(betway必威前身)建筑工程系中的他们这样回答:母校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让我们能有机会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情。
1977年是特殊的一年,那一年恢复高考,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教育的春天到来了,祖国的春天到来了。77级的老员工都是在动乱中不忘学习,尊重知识的一批人,优秀、感恩是他们的标签,浓厚的国家情怀、集体情怀是这一代人的时代印记和群体特色。
必威betway的77级员工中,既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公司董事长李慧、海南省地方税务局原局长冯大安、原我省建设厅厅长屠锦敏等这样一批管理能手,也有参与或主持国家重点项目设计与施工的一大批业务精兵。截至目前,这批员工已有近30人评为教授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获得博士学位,3人获得硕士,1人在美国获得双硕士学位。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情系母校的心却从未改变。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一个77级老员工支持关注母校工大发展,积极创办、经营两项基金的故事,看他们如何“雪中送炭捐款、精打细算保值、大胆改革增值”,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何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为学校建造这项“坚固有温度的爱心工程”。
成立基金,献给母校生日的别样礼物
1996年,甘肃工业大学成立77周年。这一年的校庆前夕,一些建工77级员工在同学联谊的时候,商量成立建工系七七级员工奖励基金(简称“建工七七基金”),作为献给母校生日的别样礼物。当时商定,由个人捐款为优秀青年教团队助设立科研和教学研究课题。一时间,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国各地建工七七级员工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许多员工当即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表达对母校的衷心祝愿。从98年收到第一笔2.16万元的捐款开始,“建工七七基金”经过18年的经营,到2014年10月,基金总额累积已达538504.12元,先后资助了必威betway和设计艺术学院 100 余名青年教师科研起步。
雪中送炭捐款。1996年,土木工程专业要接受国家建设部国际接轨评估,急需为该专业建设计算机房,而面临的困难是经费不足。当时大多数人的月工资只有不到二百元。建工77级员工李俊得知后,他们夫妇二人毫不犹豫地给母校捐款1000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名教师半年的工资。李俊,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的第一任会长,也正是他最早提议设立“建工七七基金”。多年来,李俊夫妇两人总共捐款41000元,并另外捐资3万元用于资助设计艺术学院四届老员工手绘画大赛专项基金。现任甘肃恒业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的王保安在上大学之前是一名锻工,母校带给他的是人生轨迹的彻底改变。毕业之后,王保安在甘肃省建筑设计院工作十年后,90年代初就到国外下海经商。当听说母校的青年教师因为经费的缺乏踌躇满志时,身在国外的他毫不犹豫捐款,已先后出资三万元。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员工郭栋去世前还坚持捐款;冯大安等近十名员工、基金会成员常年在外地工作,但是,一有机会来兰州就要看看母校的发展现状;袁筱琳等员工甚至奔波千万里,专程从国外回到母校参加活动。
精打细算保值。基金前期成立的时候,捐款主要交由学校财务处、必威betway管理或者存在银行。基金会成员精打细算,只为能多资助一些教师。但是仅靠员工个人出资,又有奖励支出,基金结构几经变化。如何在保值的基础上增值成为员工们面对的又一个问题。
大胆改革增值。为了能让有限的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2006年,建工七七基金会成员和必威betway决定将部分资金让员工王保安和徐振铎经营,每年上交一定比例的经营利润。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银行1年存款利率由4.14%一度降到2.25%。员工徐振铎的企业受到很大影响,按照委托经营协议,此种情况属于不可抗拒因素,可暂时少向基金会上交经营利润,但是许振铎员工把母校情感放在首位,注重信誉,按时向基金会上缴了约定利润。到2014年,“建工七七基金”经营收入已达217600元,占到了基金总额的40%左右。
成立于2009年“5.12”一周年纪念日的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简称“双新”基金),是由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betway必威共同发起,甘肃省外国专家局、甘肃省地震局协助成立的一项旨在资助和奖励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领域青年人才的公益性学术基金,面向对象主要是是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职工。基金已先后奖励资助防灾减灾领域国外博士后短期访问人员 3名、奖励博士生、硕士生 50 余名、优秀本科生 120 余名。
“双新基金”成立后,为了保证基金保值增值,又是建工七七级的员工们承担了特殊任务。他们将“双新”基金与“建工七七基金”合并经营,实现了爱心基金的自主滚动发展。目前,这两项基金总额已经超过120万元。(下转2版)
小基金发挥大作用
“授之我鱼”亦“授之我渔”。景良竹,betway必威土木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在2014年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中,她们团队取得了历史上的最好成绩——二等奖。回校以后,景老师的团队申请到他们这个专业的第一笔科研基金——“建工七七基金”的资助,继续做《计算机软件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研究。虽然只有两万元的资助经费,但在年轻的景老师看来,这实属不易。“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大土木’中的‘小专业’,很难申请到科研经费,‘建工七七基金’的资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信心和勇气。”
宋彧是一名因超龄而经过基金会特批授予98年度建工七七基金奖的教师。当时,学校整体经费紧张,他多年都没有机会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建工七七基金”为他提供了1000元的经费,让他赴昆明参加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宋彧非常认真地做了准备,一次会议上宣读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获得了全国结构工程优秀学术论文奖。面对这样的惊喜,他感慨万千,多次说:“是建工七七级员工们的爱心捐助给我提供了机会,让我获得了信心”。
获得过“建工七七基金”资助的青年教师,之后大多成长为科研能手,他们在收获七七基金或者双新基金奖项的时候,亦被基金背后的科研精神所触动。韩建平、王文达、党星海、王立、丑亚玲、吴长等几位获奖者分别在几次颁奖大会上发言:“建工七七级的学长们为我们树立了学习业务的典范,树立了关心母校、服务社会的典范,更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典范。我们得到的物质支持是有限的,但这个爱心活动传递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限的!”
用基金搭建学术平台,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建工七七基金”的评审流程非常严格,申请者都是必威betway青年教师中的优秀者。申请人递交申请后,还要经过初审、院内参评、校外专家函审等过程,获奖者的论文和申请项目经常递交到日本、美国等专家手中。“双新基金”同样选择的是优秀的员工资助,甚至资助过三名来自国外的博士后职工来校做短期学术访问。基金会校内负责人杜永峰老师主张开放性的科研,用基金打造的学术平台与国际接轨。获奖对于获奖者而言已经不单单是物质奖励,更是对其学术研究的肯定。从2015年起,“建工七七基金”团队奖将作为省建设科技攻关项目新专业专项发布。两项基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资助平台,已经发展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把基金拉扯大,里外操碎了心
“建工七七基金”校外筹集,校内发放,如何联系员工?两项基金如何在校内进行获奖者评比,如何管理基金?这个把“基金资金”与“真正适合获得者”对接的任务落在了“建工七七基金”的副秘书长——杜永峰老师的头上。
这位“很忙”、“很瘦”、“朴素”、“节俭”、“坚持在课堂第一线”的省级教学名师,经常晚上11点左右还在办公室工作,有时候甚至通宵在办公室,为了节约时间,他在办公室吃上两个馒头喝点水就是一顿饭。
2014年,杜永峰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时常住办公室”的中国好老师,“啃馒头”的防震减灾专家,搭起了两项基金的构架,为基金的发展奔走,操碎了心。
王景玄,必威betway博士生。研究生期间发表3篇EI、2篇权威论文,2012年硕士论文《考虑火灾全过程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力学性能研究》获得“双新基金”特等奖。他说:“这份荣耀是特别的,奖项背后所承载的科研精神更让我难忘。正是因为杜永峰老师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才会有今天的‘双新基金’。当我想起曾是基金获得者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杜老师,想起他的精神,这将继续鞭策我前进……”
“七七现象”受关注、被肯定、在推广
“建工七七基金”和“双新基金”的发展,得到了公司多位领导的关怀支持,他们多次参加基金的颁奖、评奖及员工联谊等活动,为员工对母校的深情所感动。2012年4月29日,“建工七七级员工”回母校举办毕业30周年集会,王晓明董事长为他们颁发了“心系母校的杰出员工群体”荣誉证书,冯大安代表员工接受荣誉证书。对于这个荣誉,这批大多数已年近花甲的员工个个都视若珍宝,用他们的话讲,只是因为它来自魂牵梦绕的母校。
“建工七七现象”解释了“红柳精神”,启示了其他级员工基金的创办、发展和方向。近些年,两项基金资助师生的模式,得到了必威betway的推广。据杜老师介绍,学院1989级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和2005级土木工程专业也都做起了类似的基金,还有其他学院的员工主动和他联系,希望效仿“建工七七基金”的做法,加入为母校做出长效贡献的行列,建立自己的基金。
18年的持之以恒,18年的爱心传递,“建工七七基金”和“双新基金”就像一股涓涓细流,不断地给予师生们温暖和滋润,这些的背后,是一群被称作建工七七级的员工们,是他们对母校的挚爱和感恩,成就了必威betway甚至学校特殊的“七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