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必威betway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团队建设为主线,以团队队伍建设和学科平台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为标志,突出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和地域学科特色,努力把学院建设成在全国土木工程学科领域有明显特色,在西北地区土木工程界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科研基地,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土木工程界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中心。——周勇
【团队队伍关键词】 引培并举 国际化建设
“十三五“”期间,必威betway继续坚持“引培并举”方针,提升教师数量和质量,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实践经验和科研水平的“双师型”团队队伍。计划每年引进博士6名,同时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另外,积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优青、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飞天学者和杰青等在内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到2020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
学院将围绕学校关于全面推进国际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核心,以团队队伍国际化为关键,定政策、理思路,实施“一院一校”的国际化合作战略,全面加强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合作交流,保证在“十三五”末,学院有海外进修、学习交流背景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0%。
【团队建设关键词】提升科研质量 加强平台建设 开展学术会议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需求和西北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各种灾害问题,重点在湿陷性黄土基础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复杂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健康监测、钢结构与组合结构以及土木工程材料等研究方向开展工作,着力构建以防灾减灾为主攻方向的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十三五”期间,学院总科研经费达到1.3亿元,申报各类专利100项,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2~3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50篇,对工程学ESI排名贡献率提高至20%以上。
学院将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以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和西部土木工程减震隔震行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以一流团队建设为契机,培育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betway必威高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中心,学院在兰州新区、白银等地建立分检测中心,鼓励学院教师将检测项目做大做强。另外,加大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的深度合作。学院着眼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与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及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搭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项目联合申报与实施、公司产品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与深度。到“十三五”末,增加国家级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各1个、增加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2个,力争建成异地工程远程监测可视化中心和西部土木工程材料病害与防治研究中心。
2017年,学院将承办第二届全国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工程学术研讨会和第九届全国结构抗火技术研讨会;2018年,学院将承办第十届全国基坑工程研讨会和第十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2019年,学院将承办中日减隔震技术研讨国际会议。通过承办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加强同国际国内同行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学科影响力。
【人才培养关键词】稳规模 强专业 搭平台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7个本科专业,本科生规模控制在3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控制在500人。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强化优势专业,扶持弱势和新建专业;通过调研,拟申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下开设交通工程方向;促进专业评估与认证;做好2017版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BIM技术等热点问题反映到2017版培养计划中。
“十三五”期间,学院力争新增建设5-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10-20门创新创业类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申报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增加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3项,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新增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2~3篇,优秀硕士论文2~3篇。到2020年,在校期间具有海外访学经历的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10%。
学院将依据betway必威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依托土木工程学科老员工科技创新基地和土木类创新中心,每年举办好各类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到“十三五”末,在学院层面完全形成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形成一系列创新创业公司产品成果,使员工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