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从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现实国情,主要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敌我友的阶级力量配置的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不断探索知识分子问题和知识分子工作,逐渐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知识分子政策,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早期理论中将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作为革命阵营的主要力量并列提出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形成于20世纪初,如何认识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好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党成立后长期面临的一项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重大课题。
党在创立和大革命时期,一般将知识分子视为同工农一样遭受压迫,“希望有一个民族德谟克拉西的革命”的群体,在中国革命中起着“先锋”或“连锁”作用。李大钊指出“知识阶级的意义”就在于“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当时的中央文件一般将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作为革命阵营的主要力量并列提出。除了对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外,党还对知识分子问题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触及到了知识分子是否是劳动者、归属哪个阶级阵营的问题,正确得出知识分子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分属于各社会阶级的结论,并关注到了知识分子没有经济基础、政治立场动摇游离、思想自由散漫、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足的弱点。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全民族抗战和党内“左”倾错误路线逐步得到纠正的形势下,伴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和实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逐渐走上正轨。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是一个专门论述知识分子问题的党内正式文件,从夺取抗战胜利的全局角度,检讨了过去对于知识分子的不正确态度,阐述了今后的知识分子政策,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建党以来正确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开端。决定下发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断充实。
经过解放战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已经比较成熟。其主要内容是按照“发展党员、选拔干部”的思路,大胆培养和使用知识分子,关心和优待知识分子,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党、军队、政府、群众团体工作,进行文化运动和民众运动,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引导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感召下,国统区知识分子掀起一场“走向延安”的高潮。用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的话说,我们党“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同各方面“抢知识分子”,最终“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1949年,广大国统区进步知识分子越来越倾向于拥护党领导的事业,翘首以盼新中国的到来。这种情况足以表明党在知识界的威信空前提高,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取得极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