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必威betway!

争优创先
建国初期的党群关系建设

 党的八大代表进行会议表决。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群干群关系建设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命题,先后提出了一些重大的思想理论和制度原则,探索和建立了一系列保障监督制度,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发动和依靠群众,掀起新中国第一场党群关系建设活动

  以整风运动深化党群干群关系。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和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强调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各级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作为整顿的重点。随后,结合1951年至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和1953年的新“三反”运动,1951年至1954年又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重点解决县(团)级以上领导机关、财经部门、后勤机关和干部队伍中思想不正、组织不纯的问题。

  以制度建设保障党群干群关系。在高度重视思想教育、政治动员、群众参与的同时,还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民主制度、财务制度、基层建设制度、人事制度、生活制度、学习制度、监察检查制度等,从制度上防止党内干部脱离群众、滋生腐化等问题。在这场大规模的党的纯洁性建设活动中,揭露和集中处理了一批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错误的党内干部。

  党的八大提出开创性的思想主张和制度安排,成为党群关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首次提出设“党的常任代表”。八大前夕,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首次提出“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八大“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全国、省、县“三级代表大会一律每年开会一次”,“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警惕党内“大量的居于领导地位”的干部“犯大错误”,防止党群干群疏离。

  开创党内民主讨论新风。在党的八大上,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党内民主达到历史新高度。大会发言代表有68人,书面发言代表有45人,发言人数占与会代表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发言人数之多,代表面之广,形式之活泼,在历届党代会中少有。

  提出反对个人崇拜。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八大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个人崇拜,反对突出个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强调扩大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坚持树立正反典型,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党的纯洁性和执政权威

  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针对刚刚抬头的党内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毛泽东注重“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特别是对高级干部的腐败问题实施重典治理,杀一儆百。从1950年到1956年,共处理各类案件30多万起。这在开国之初,极大地震慑了贪污腐化分子,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切实保障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规定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建立党内专门监督机构。1949年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朱德任中央纪委书记,机构名称从过去使用“苏联模式”的监察委员会改为中国特色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但是,“高、饶事件”的发生,中央认为各级纪委的组织设置和职权地位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于是,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党内监督权与执行权的授予提高到同一授权主体的平行地位,选举产生了董必武为书记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鼓励群众自由地在报刊上发表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批评、建议,开创舆论监督之先河

  新中国建立不久,在毛泽东的重视和推动下,1950年4月19日,党中央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鼓励在一切公开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党和政府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明确舆论监督的功能。《决定》要求:“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把这看作是吸引人民群众踊跃参加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步骤,也是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党和国家的民主化,加速社会进步的必要方法。

  规定舆论监督的方法。《决定》明确规定:“只要报纸刊物确认这种批评在基本上是正确的,即令并未征求或并未征得被批评者的同意,仍然应当负责加以发表”。“批评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后,如完全属实,被批评者应即在同一报纸刊物上声明接受并公布改正错误的结果。如有部分失实,被批评者应即在同一报纸刊物上作出实事求是的更正,而接受批评的正确部分。如被批评者拒绝表示态度,或对批评者加以打击,即应由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予以处理。上述事情触犯行政纪律和法律的部分,应由国家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予以处理。”